海华设计:【闲说瓷话●柒拾陆】高跟鞋
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对于许多现代女性而言,高跟鞋占据了鞋柜里
提升气场的法宝。而追溯高跟鞋的历史,我国清代后宫女性脚上那
双高底花盆鞋,则以其特殊的姿态,吸引了众多眼球。
清宫剧的风靡从许多年前便开始了,从许多人的童年回忆《还珠格
格》,到后来的穿越剧、宫斗剧,褒贬不一,但收视狂潮却从未冷
却。看着剧中的角色们步履轻盈巧笑倩兮,不禁在为她们“脚上功
夫”叹服的同时,想要对这种极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服饰一探
究竟。
在古代,女性的小脚乃是一美,称为“三寸金莲”,这种极端的审
美情感最早始于五代十国时期。据说,在南唐时期,一位妃嫔为引
起皇帝李煜的注意,用帛缠足,屈上作新月状,以完成一种在金莲
高台上跳动的舞蹈,果然灵动非常。
此后,这位妃嫔为了能够保持这种舞蹈的绝技,维持李后主对她的
宠幸,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,久而久之,便把脚裹成了“红菱型”、
“新月型”。此例一出,人们竞相仿效,五代之后逐渐风靡整个社
会。到了宋代,女人的金莲小脚已经与洛阳艳丽的牡丹、建州馨郁
的香茗并指为天下之奇了。而元代时,如果女性不裹脚,竟会被视
为是奇耻大辱。
而清王朝定都北京后,虽然主动接受汉人的儒家思想以树立正统形
象,但也对满族的传统风俗采取了积极恪守的态度,其中就包括衣
冠文化。
当时满汉女性的足履差异非常明显,汉族女性缠足弓履,而满族女
性则流行自然天足。清朝统治者对缠足极其反感,还未入关,太宗
皇太极就谕旨“有效他国衣冠、束发裹足者,治重罪”。后孝庄皇
太后谕“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”,这是对满族女子缠足的最严厉
惩罚。后来还下旨要求普天下女子不再缠足,虽然因积习难改最后
取消了禁令,但对八旗女子却从未开禁。
但汉族文化审美仍然对满清贵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,对缠足颇
有研究的清初文人李渔很欣赏高底。他说:“鞋用高底,使小者愈
小,瘦者愈瘦,可谓制之尽美又尽善矣。”而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
大赞高底可以使大脚藏拙,而且效果显著,自然引起了向往小脚却
被禁止缠足的满族女性的兴趣。
马蹄鞋的应运而生是满汉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结果,又使着鞋者步履
轻盈稳重、端庄有致却不失婀娜,在宫廷贵族女性中大受欢迎。
当然,现代女性所穿的高跟鞋的雏形来自15世纪法国宫廷,但发明
者却是一位男性——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。
路易十四4岁登基,22岁才开始亲政,此前红衣主教马萨林统治了
法国18年,这一经历一直被比拟与我国的康熙有着相似之处。
据说路易十四的身高只有154cm,但他自号太阳王,面临的创建自
己的政党、铲除异己的宫庭内战,路易十四在重重压力下认为自己
的身高无法体现君王的威信和伟大,于是让鞋匠把他的鞋子后跟垫
高,来寻找这一平衡点,传言路易十四的鞋跟有12cm之高。
于是因为路易十四的“矮子乐”我们得到了高跟鞋,但作为权力象
征的高跟鞋曾禁止女性穿着,自路易十四作罢后,才被觑觎已久的
贵妇们迫不及待地穿上,因为她们发现,穿上高跟鞋不但身材高挑,
体态也变得优雅婀娜。
后来这个来自遥远欧洲的发明传入中国,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,当
时她已年近70,却依然命人将花盆鞋改良,日日穿着自己钟情的高
跟鞋,走在时尚最前沿。
“她”将是长江流域最豪华的游轮,游客都是外籍人士, 期待一
场与中华文明的邂逅,海华设计量身定做了【闲说瓷话】系列108个故事。
在这,古瓷片化身为开启遥远时空的钥匙,以故事描绘生动历史,
借游戏引发游客互动,用文化创造无限商机,精彩纷呈的china之
旅就此启航。
白天登岸览名胜
夜晚游轮搜传说